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摘要
更年期症状和相关疾病的发展导致女性寻求绝经后雌激素治疗和激素治疗的处方,是患者去看医生的常见原因,但这些治疗与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增加有关。如果接受治疗的人群已有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例如肥胖和骨折,则相对风险似乎更大。最近的研究表明,口服雌激素可能会促进血栓的形成,而经皮给予的雌激素对导致血栓形成几乎没有或没有影响,并且还可能对促炎标志物有益。在开具雌激素治疗处方时,医生应考虑透皮形式的雌激素疗法可能具有的防止血栓形成的特性。作为共同决策过程的一部分,医生在开具雌激素加孕激素联合治疗或雌激素治疗时应权衡利弊,并相应地为患者提供建议。
该委员会意见的目的是审查绝经后雌激素治疗安全性的证据。注意到医生可以开具合成孕激素或天然黄体酮与雌激素联合使用,本委员会意见将仅涉及与雌激素相关的风险。静脉血栓栓塞的绝对风险与年龄有关。据估计,40 多岁女性的发病率约为每年 54/100,000,50 多岁的女性每年增加到 62-122/100,000,70-80 岁女性的发病率约为每年 300-400/100,000。对于 80 多岁的女性,估计的年风险约为 700/100,000。雌激素联合孕激素治疗 (HT) 或雌激素治疗 (ET) 治疗绝经期症状和相关疾病与静脉血栓栓塞风险增加有关。通常,HT 使用者的风险相对增加 2 到 5 倍。医学文献中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天然黄体酮与静脉血栓栓塞风险增加无关。相反,有证据表明,相比之下,合成孕激素(如醋酸甲羟孕酮)确实会增加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与非使用者相比,单独使用雌激素的相对风险为 1.2-1.5 倍。
如果接受治疗的人群已有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例如肥胖和骨折,则服用 ET 的女性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相对风险似乎更高。正如在心脏和雌激素/孕激素替代研究中观察到的,年龄增长和潜在的冠状动脉血管疾病也是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血栓前突变的女性,如莱顿因子V,G20210A凝血酶原突变,蛋白C和蛋白S缺乏以及其他先天性易栓症,也特别危险,患有获得性易栓症的女性也是如此。许多物质,如因子 VII、因子 VIIIc、因子 IX、蛋白 C 和 C 反应蛋白,与静脉血栓栓塞风险增加有关。
在大多数关于静脉血栓栓塞与绝经激素疗法关系的研究中,激素给药途径主要是口服。有人提出,口服雌激素可以通过肝脏诱导其中一些物质来发挥血栓形成作用。血栓前效应可能与肝脏中高浓度的雌激素有关,这是由于“首过”效应。比较口服和经皮ET 的研究表明,经皮给药的雌激素对升高血栓前物质几乎没有影响,并且可能对促炎标志物(包括 C 反应蛋白、凝血酶原活化肽和抗凝血酶)活性有益。此外,与口服 ET 相比,透皮 ET 也可能对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雌激素和血栓栓塞风险研究是一项针对 45-70 岁绝经后妇女血栓栓塞的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显示与非使用者相比,口服和透皮雌激素使用者静脉血栓栓塞的比值比分别为 4.2(95% CI,1.5-11.6)和 0.9(95% CI,0.4-2.1)。
与非使用者相比,经皮雌激素的风险没有增加。尤其重要的是,在体重分层的女性中以及血栓前突变的存在。
目前有几种非口服给药系统可用于雌二醇的给药。这些包括经皮雌二醇贴剂、乳霜、含乙醇雌二醇的凝胶和喷雾剂以及阴道(环)输送系统。用于治疗局部泌尿生殖系统萎缩性改变的外用阴道乳膏和片剂的全身吸收水平较低,但对凝血蛋白或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没有可检测的影响。透皮(乳霜、贴剂或凝胶)和阴道(环)给药均可绕过雌二醇向雌酮的胃肠道转化,甘油三酯水平、凝血因子和球蛋白的增加较少。
含有醋酸雌二醇用于全身治疗的阴道环,显示可有效管理血管舒缩症状,与静脉血栓栓塞风险增加无关。医生应该意识到,其他不太主流的雌激素输送方法,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数据有限,这些不太主流的雌激素输送方法尚未受到重大的科学审查。
结
论
更年期症状和相关疾病的发展导致女性寻求绝经后ET和HT的处方,这是患者去看医生的一个非常常见的原因。在有阴性风险史的健康女性中,静脉血栓栓塞的可能性通常较低。这种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其他危险因素的存在而增加,包括心血管疾病、肥胖、骨折、肾脏疾病以及先天性和获得性易栓性疾病的存在。这些危险因素并不罕见。因此,在开具HT或ET之前,医生应谨慎仔细评估患者个人和家族史。在开具ET处方时,医生应考虑透皮形式的ET可能的血栓预防特性。作为共同决策过程的一部分,医生在开具激素疗法或 ET 处方时应权衡利弊,并相应地为患者提供建议。
热线电话|4006783220
官方网站|www.dymed.org